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,催生了从云端到终端的全方位算力需求。这一变革的核心驱动力,是以ChatGPT、DeepSeek等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的突破与普及,它们不仅重塑了人机交互的方式,更引爆了对底层算力基础设施——AI芯片的庞大需求。
AI产业化浪潮奔涌,算力芯片与存储需求激增
中国市场作为全球AI发展的重要一极,增长态势尤为迅猛。 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已达到惊人的640.7 EFLOPS(百亿亿次浮点运算/秒)。IDC预测,同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规模将突破190亿美元,同比激增87%。展望未来,这一增长势头依然强劲,预计到2026年,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攀升至1271.4 EFLOPS,在2019至2026年间保持高达58%的年复合增长率。这一系列数字背后,是AI算力芯片需求的持续放量与市场的无限潜力。
与此同时,AI的浪潮并未止步于云端。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兴起,极大地降低了技术门槛,推动了人工智能在终端侧的落地生根。从智能手机的实时语音助手、智能家居的自动化控制,到自动驾驶汽车的实时决策,端侧AI应用的百花齐放,带动了对系统级芯片(SoC)的需求爆发。云端与端侧的双轮驱动,共同将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在2024年推向了1405.9亿元的新高度,过去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6%。
一、AI芯片技术全景图:从通用到专用,从云端到终端
AI芯片是专门为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的海量计算任务而设计的硬件。它通过优化底层硬件架构,高效执行大规模并行计算和复杂的神经网络算法,是实现AI技术发展的物理基石。
从技术路径看,AI芯片主要分为四大流派:
1. GPU(图形处理器): 本是图形渲染的专家,但其强大的并行计算能力使其成为AI训练和推理的“主力军”,尤其擅长处理深度学习中的大规模矩阵运算。
2. FPGA(现场可编程门阵列): 具备硬件可编程的灵活性,可根据特定算法进行定制,在能效和延迟上表现优异,常部署于需要快速响应的边缘计算和推理场景。
3. ASIC(专用集成电路): 为特定应用(如AI推理)量身定制的芯片,一旦设计完成,性能和能效比极高。但其开发周期长、成本高,功能扩展性差。
4. NPU(神经网络处理器): 专门为神经网络算法设计的处理器,模拟人脑神经元结构,在移动设备、物联网终端等对功耗敏感的场景中表现出色。
从应用场景看,AI芯片可分为云端与终端两大阵营:
云端AI芯片:部署在数据中心,是算力的“发电厂”。它们通常具备超强算力(100 TOPS以上),又可细分为:
训练芯片:负责“教授”AI模型,需要处理海量数据,进行反复迭代运算,对计算精度和性能要求极致,成本高昂。
推理芯片:负责“执行”训练好的模型,服务于实际应用,更注重响应速度、能效比和成本。
终端AI芯片:嵌入到各种终端设备中,是智能的“末梢神经”。它们强调高计算能效,能够在本地完成数据处理,降低对云端的依赖,提升响应速度与隐私安全性。
二、算力芯片的“粮仓”:先进存储技术至关重要
AI算力芯片的强大性能,离不开高性能存储系统的支撑。处理数以亿计的文本、图像数据,不仅需要巨大的存储容量,更需要极高的数据传输带宽,以避免“数据饥饿”,确保计算单元始终满负荷工作。
AI服务器对存储性能的要求远非传统服务器可比:
l内存(DRAM):DDR5正快速取代DDR4,其数据传输速率是后者的两倍以上,单模块容量也提升至128GB。据美光科技数据,一台AI服务器的DRAM用量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,NAND闪存容量是3倍。
l显存:在AI加速卡领域,高带宽内存(HBM)已全面超越GDDR成为主流。HBM通过3D堆叠技术,实现了带宽、容量、功耗和物理尺寸的全面优化,完美契合了AI训练对高吞吐量的苛刻要求。
l存储硬盘:高速固态硬盘(SSD)已全面替代机械硬盘(HDD),以满足快速数据加载和缓存的需求。
训练与推理对存储的需求也存在差异: 训练卡因需处理海量数据,普遍采用高性能的HBM;而推理卡在保证实时性的前提下,更注重成本效益,因此多采用性价比更高的DDR内存方案。
三、端侧AI的“大脑”:SoC芯片迎来黄金发展期
端侧AI的普及,其核心载体是系统级芯片(SoC)。SoC将CPU(通用计算)、GPU(图形与并行计算)、NPU(神经网络计算)、内存控制器及各种输入输出接口等,高度集成在一颗芯片上,实现了在终端设备上完成复杂AI任务的能力。这种“本地化智能”模式,减少了数据上传至云端的延迟和隐私风险,也缓解了云端数据中心的压力。
与功能相对简单、主要用于控制任务的微控制器(MCU)相比,SoC集成度更高、处理能力更强,是复杂智能设备的“大脑”。
SoC设计的核心在于IP核(知识产权核)的复用。 IP核是预先设计、验证好的功能模块(如CPU设计、接口协议等)。通过购买和集成这些成熟的IP核,芯片设计公司可以大幅缩短开发周期,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,快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。随着端侧AI应用的爆炸式增长,全球SoC芯片市场正稳健扩张,据Mordor Intelligence预测,到2030年,其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741亿美元。
四、全球竞争格局:海外巨头主导,国产力量崛起
当前,全球AI芯片市场仍由海外科技巨头主导。英伟达凭借其在GPU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和成熟的CUDA软件生态,占据了近90%的市场份额,形成了强大的护城河。英特尔、AMD、谷歌和高通等公司也凭借其技术积累和全面布局,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席位。
然而,在“自主可控”的国家战略指引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拉动下,中国芯片企业正奋力追赶,加速打破技术垄断:
l华为海思: 推出昇腾系列AI处理器,其中昇腾910B的性能已对标英伟达A100,算力达到640 TOPS(INT8),是国内技术实力的代表。
l海光信息: 基于x86架构授权,开发了DCU(深度计算单元)系列产品,“深算2号”已在数据中心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,具备高性价比优势。
l寒武纪: 专注于AI芯片设计,其思元370推理卡集成了390亿晶体管,INT8算力达256 TOPS,在推理市场持续迭代。
五、产业链的连锁反应:测试与封装设备需求水涨船高
AI芯片的复杂性与高性能,对产业链的上下游提出了更高要求,特别是测试和先进封装环节。
1. 测试机市场扩张
无论是集成了众多功能单元、设计极为复杂的SoC芯片,还是容量与带宽不断挑战极限的HBM等先进存储芯片,其制造过程中的测试环节都变得至关重要且成本高昂。芯片复杂度的提升直接推动了高性能测试机需求的增长。受高性能计算(HPC)和AI芯片需求的驱动,2025年全球存储与SoC测试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亿美元。
2. 先进封装成为必争之地
为了进一步提升芯片性能,特别是实现GPU与HBM之间的高速互联,传统的封装技术已难以为继。HBM显存+CoWoS(Chip-on-Wafer-on-Substrate) 为代表的2.5D/3D先进封装技术已成为AI芯片的主流方案。CoWoS如同为芯片搭建的“高架桥”和“立体交通网”,让不同功能的芯片单元能够以最短距离、最宽通路进行数据交换。
先进封装,特别是2.5D和3D封装,其工艺流程已接近晶圆制造的前道工序,需要引入:
l前道图形化设备: 如薄膜沉积(PVD/CVD)、涂胶显影、光刻、刻蚀、电镀等设备,用于制作硅通孔(TSV)、微凸块等精密结构。
l传统封装设备升级: 对减薄机、划片机、固晶机、键合机等也提出了更高的精度和工艺要求。
这场由AI引发的硬件革命,正沿着产业链逐级传导,驱动着从芯片设计、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升级与创新,开启了半导体产业一个新的黄金时代。